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皇冠体育APP下载安装

汪从安 2024-06-08 6075 人已围观

编者按:  山东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山东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山东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海报新闻有理数工作室解码山东非遗的出圈秘笈,看这些熠熠生辉的匠心传承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唱故事”。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截至目前,山东省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入在册的曲艺已有13项。

按照山东曲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评定的年份划分来看,分别为:2006年4项;2008年4项;2011年3项;2014年2项。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  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和三弦。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分南、北、东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表演采用山东方音,以韵诵为主,间有说白。唱腔为典型的韵诵体,早期偏重“吟诵”,后来趋向“板诵”。唱法上有所谓“平口”“俏口”“贯口”“散口”之别,说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为穿插说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议论性的“过口白”。唱词是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  山东快书的传统看家节目是长篇《武松传》,20世纪中期以来,山东快书的题材不断扩大,新节目不断出现,代表性的有宣传抗日的《智取袁家城子》和《大战岱崮山》,表现抗美援朝的《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和《侦察兵》,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生活的《青海好》《师长帮厨》《张大发走娘家》《李三宝比武》《金妈妈看家》等。

莺歌柳书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系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  莺歌柳书题材广泛,曲目丰富,作品既文雅规整,又俚俗浅近,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主要曲目包括《许仙救湖》《关公辞曹》《龙凤镯》《汗衫记》《杨宗保下山》等十余部中长篇作品和《妙常产子》《卷箔记》《兔子拐当票》等六十余种段儿书。莺歌柳书充分反映了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点,在民间艺术、北方方言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一名“莲花落”,流传于山东及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因以俗称“光光”的单页大钹和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又有“光光书”的别名。  山东落子曲调质朴无华,风格粗犷豪放,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山东落子的演出曲目较为丰富,现存《刘秀下两广》《周仓偷孩子》等六十余种传统长篇作品和《黄桂英大闹双雄镇》《孙二娘外传》等五十余种短篇作品,其中许多传统的中长篇曲目如《薛礼还家》《杨秀英搬兵》等系从山东琴书移植而来。

端鼓腔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小白龙》《张相打嫁妆》《刘文龙赶考》等。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而且极富民俗研究价值。

山东花鼓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花鼓秧歌”等,是山东省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山东花鼓的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在明代中后期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流派,特别是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一带较为流行。山东花鼓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唱腔以七声音阶宫调式为主,一句接一句,一板扣一板,一气呵成,节奏明快,十分入耳。经典剧目主要有《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休丁香》《高文举赶考》等。

着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表示,曲艺是“活”的,要活在身处的时代,而不是活在传统里。说古论今,“今”一直都是曲艺的表现对象。曲艺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传统美德、激发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